南陽有幸,地名因躬耕而升階,;龍崗無言,,碑刻借祠堂而揚聲,。大拜殿是南陽臥龍崗武侯祠的主體建筑,,也是碑刻較為集中,、文化內(nèi)涵較為豐富的地方,。大拜殿月臺右下方立有明代《敕賜忠武侯廟規(guī)祭文祭品檄文碑》,,它以圣旨的形式對南陽武侯祠的廟額、廟規(guī),、祭文,、祭品等作了明確的規(guī)定,也是臥龍崗武侯祠唯一一塊“螭首龜趺”碑,。整個碑刻氣勢雄偉,,與眾不同,格外引人矚目,。
諸葛亮在唐代已經(jīng)被奉為神明,,元代便以“道士”身份出現(xiàn),而明代百姓心目中的諸葛亮,,已是一位識天象,、通地理、曉陰陽、知奇門,、能掐會算,、無事不曉的神人。于是,,進入明代以后,,一個具有超人智慧膽略的諸葛亮已經(jīng)深入人心,形成歷史上極其罕見的諸葛亮文化現(xiàn)象,,諸葛亮更是備受皇家恩寵和厚待,。明代官修史書可見諸葛亮歷史地位。明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定帝王廟,,名臣從祀,,“忠武武鄉(xiāng)侯之位在其內(nèi)”,位列三十七人之一,。成書于明代天順五年(1461年)的官修史書《大明一統(tǒng)志》卷三十南陽府《山川》條云:“臥龍崗在(南陽)府城西南七里,。起自嵩山之南,綿亙數(shù)百里,至此截然而住,,回旋如巢然,,草廬在其中。時人喻孔明為臥龍,,因號其崗云。其下平如掌,,即孔明躬耕處,。”明宣宗曾作《武侯高臥圖》,,現(xiàn)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,,圖中繪諸葛亮敞胸露懷,頭枕書匣,,仰面躺在竹叢下,,舉止疏狂,當是諸葛亮出茅廬輔助劉備之前,,隱居南陽躬耕自樂的形象,。明憲宗在《諸葛武侯》贊詩序中曰:“孔明值漢室板蕩,隱于南陽,,司馬徽謂先主曰,,識時務(wù)者為俊杰,諸葛孔明真俊杰也,?!?/span>
明代是諸葛亮形象承前啟后趨于“完美”的形成時代,其中很大程度歸功于這一時期諸葛亮文學形象的不斷豐滿和完善,并極大地促進了明代祭奠諸葛亮的熱潮,。從李商隱的《嬌兒詩》“或謔張飛胡,,或笑鄧艾吃”來看,至遲在晚唐時三國故事已在民間流傳,。宋代通過藝人的表演說唱,,三國故事更為流行,宋元時期三國故事更被大量地搬上舞臺,。特別是羅貫中所著《三國演義》使長期深居史書中的諸葛亮進入尋常百姓的視野,,無論廟堂之人,還是普通民眾,,都能在諸葛亮身上找到心靈寄托和慰藉依靠,。《三國演義》對諸葛亮形象的日益大眾化和逐步偶像化,,起到至關(guān)重要推波助瀾的作用,,同時這也對明代祭拜諸葛亮提供了群眾基礎(chǔ)和力量源泉。
作為孕育諸葛亮成才的搖籃和他走向政治生涯的起點,,人們對諸葛亮躬耕,、受三顧之地的南陽臥龍崗更加仰慕,使之地位隨之倍增,,祠宇規(guī)模愈加壯觀,。明代嘉靖年間,南陽武侯祠香火旺盛,,官方和民間祭祀活動頻繁,。盡管如此,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廟額,、祭祀日期,、祭品及祭文等供奉祭奠禮儀典制均未奏請,這與諸葛亮的巨大影響,、祠廟地位規(guī)模和明朝政府“崇重祀典”的社會秩序極不相稱,,為此,明代南陽的地方官員曾作出了堅持不懈的努力,。據(jù)現(xiàn)存于南陽臥龍崗廊坊,、立于明弘治十四年(1501年)李東陽撰寫的《重修諸葛武侯祠堂記》記載:“宣德間,(南陽)知府陳正倫,、陳悌相繼修葺,,歲以八月二十八日為侯忌辰而致祭焉?!庇纱丝梢?,南陽官府首倡八月二十八日作為諸葛亮忌辰祭祀日,,并為以后明代皇帝欽定諸葛亮春秋二祭,打下了堅實的基礎(chǔ),。
明嘉靖四年(1525年),,河南布政司撫民兼分守汝南道右參政許復禮,向欽差提督撫治鄖陽等處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蔣曙正式建議,,為南陽武侯祠奏請敕賜廟額祭文及春秋二祭日期,。呈文云:“南陽郡城西南七里許,有阜隆然,,綿亙四十余里,,名曰‘臥龍崗’,乃漢丞相忠武侯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,。崗上有草廬故居,,廬前有忠武侯廟……”對于此文,明世宗確認南陽臥龍崗“實為亮藏修發(fā)跡之所”,,”曾親自閱覽并作了指示,,之后又經(jīng)當時的禮部、祠祭清吏司和翰林院的有關(guān)部門的審核,、撰文等諸多程序,,最后于明嘉靖七年(1528年)形成《敕賜忠武侯廟規(guī)祭文祭品檄文碑》。檄文詳細記錄了明世宗為南陽武侯祠敕賜門額“忠武”與祭品,、祭祀日期及祭品的歷史經(jīng)過,,并明確規(guī)定每年春秋二祭武侯的廟規(guī)。春祭為每年仲月次丁日(即農(nóng)歷二月十四日),,秋祭為每年八月二十八,。祭品為豬一口、羊一羫(宰殺過的羊或小牛),、魚醢(肉醬)、肉醢,、菹菜(酸菜)共五品,;米面食共五品;果子五品,;香一灶,,燭一對,帛一段,,酒兩瓶,,并頒漢丞相諸葛忠武侯春秋祭文,敕令南陽府遣本府官員按期致祭,,各地遂尊此規(guī)而祭之,。
《敕賜忠武侯廟規(guī)祭文祭品檄文碑》是南陽臥龍崗屈指可數(shù)的重要碑刻之一,,不僅是明代政府對南陽臥龍崗的矚目和重視,還是對一代名相諸葛亮“鞠躬盡瘁,,死而后已”道德精神的肯定和贊賞,,也是中國形成祭拜諸葛亮例制和傳統(tǒng)的歷史記錄和實物見證,進一步提高了南陽臥龍崗的知名度和影響力,。自此以后,,招致更多的明朝賢達、封疆大吏,、文人學士紛紛登堂膜拜,,頌孔明之功德,慕臥龍之高風,,書詩賦之雅辭,,集翰墨之碩豐,給南陽臥龍崗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(chǎn),。明代名臣,、民族英雄于謙任河南巡撫視察南陽而作《過南陽挽孔明》詩云:“三面英雄正角持,孤臣生死系安危,。大星不向營前墜,,混一寰區(qū)未可知?!睂χT葛亮的壯志未酬,,頓發(fā)無限傷感和悲嘆。
如今,,南陽武侯祠內(nèi)大拜殿墻壁和其左右碑廊鑲嵌有明代修葺,、歌詠碑五十余通,主要有吏部尚書王直所撰《重修諸葛武侯祠記》,、兵部尚書楊士奇所撰《鼎建諸葛孔明祠碑記》,、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所撰《重修諸葛武侯祠堂記》、吏部尚書裴應章所撰《臥龍崗謁武侯廟》,、禮部尚書李維楨所撰《程南陽陳泌陽置酒諸葛祠遇雨》等,,名家薈萃,璀璨奪目,,風格各異,,各有千秋,反映元明以來南陽臥龍崗武侯祠維修經(jīng)過及祭祀諸葛亮之隆盛,。
元明時期,,地方官赴南陽臥龍崗官祭諸葛亮已成定例,清代以至民國,,南陽府除依祭日祭祀外,,新任官吏必往致祭,,以示“效法”武侯之秉忠操節(jié),勤儉廉潔,。長期以來,,隨著民間神社祭祀活動的興起,每年春秋祭日逐步在南陽臥龍崗形成香火盛會,,并相沿成習,,明清兩代極盛一時。為傳承和弘揚諸葛亮“鞠躬盡瘁,,死而后已”的精神,,延續(xù)紀念諸葛亮例制,南陽已經(jīng)連續(xù)多年舉辦諸葛亮文化旅游節(jié),,成為推介和展示厚重文化南陽的重要窗口,,并成為宣傳臥龍崗及諸葛亮文化的有效平臺,受到海內(nèi)外的廣泛關(guān)注和強烈反響,。
自明世宗欽定頒布《敕賜忠武侯廟規(guī)祭文祭品檄文》后,,源于南陽臥龍崗武侯祠的春秋二祭,各地爭相效仿,,隨即風行全國,,成為全國眾多武侯祠堂及諸葛亮后裔,緬懷和敬拜諸葛亮的日期,。約定俗成,,沿用至今。
征文匯總:
“漢醬杯”征文選登之三 ∣ 姚河予:清代“萬年感恩碑”入駐府衙博物館
“漢醬杯”征文選登之四 ∣ 鄧心怡:我可不是一只平凡的“修勾”
“漢醬杯”征文選登之五 ∣ 姚壽忠:南陽臥龍崗“千古人龍”石牌坊的前世今生
策劃/校審: 王曉杰
制作/編輯: 李 遠
地址:南陽市鼎盛大道369號(光武大橋南段向南980米路西)
官方網(wǎng)站
博物院微信號
知府衙門微信號
張衡博物館微信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