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李萍
在河南南陽淅川,面對碧波蕩漾的丹江,你可曾想過,,浩淼的水世界下,,有著豐富的文物寶藏,、久遠的歷史記憶,?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,,淅川不僅因渠首而聞名,,且有一個極具分量的名片:孕育楚文化的“考古天堂”,。
由于登上央視《國家寶藏》,,人們對霸氣十足的云紋銅禁有了深刻的認識。這件來自春秋霸主楚莊王之子——子庚之墓的文物,,正是在淅川這個“考古天堂”出土,,它將中國失蠟法鑄造工藝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100年。
云紋銅禁 南陽市博物院供圖
云紋銅禁是如何被發(fā)現并發(fā)掘出來的,?發(fā)掘中經歷了怎樣的過程,?因親自參與了下寺楚墓考古發(fā)掘,原南陽市博物館副館長張逢酉對此了如指掌,。2023年8月11日,,記者聆聽了這位親歷者的講述,并從一張張舊照中,,感受一代考古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與水“賽跑”,、爭分奪秒地搶救性考古發(fā)掘的歷程。
沉寂千年后 子庚長眠地終于披露于世
時間倒回到1977年秋,。位于淅川縣城南的倉房公社(現倉房鎮(zhèn))東6公里丹江水庫西岸,,下寺龍山南端一座青銅器墓被庫水沖刷出來?!八畮斓乃袧q有落,,不斷沖刷,墓坑里的五花土被水沖出來,,與周圍的生土形成反差,。水沖著沖著就沖到墓底了,青銅器的一個足或其他什么露了出來,,群眾就報告給公社,,公社又報告給當時的淅川縣文物管理委員會,并指定專人保護現場,?!睆埛暧险f,淅川縣文管會調查,、清理后,,判斷該墓為春秋中期墓葬。
1978年3月份,,庫區(qū)水位下降,。淅川縣文管會派馬新常,、李玉山、師宗林,、石新芳,、王玉娥、張西煥等人對露出的墓進行深入調查,,并作了部分鉆探,,共發(fā)現大小春秋墓24座、漢墓8座,。同年4月份,,張西顯帶領上述人員開始對1號墓進行發(fā)掘清理。時年7月8日,,在南陽地區(qū)文物隊工作的張逢酉接到到淅川考察下寺春秋古墓葬的任務,。
石排簫 南陽市博物院供圖
張逢酉次日趕到時,1號墓已發(fā)掘完畢,,共出土文物449件,,其中有一件十分珍貴的漢白玉石排簫,是國內目前發(fā)現的同類文物中年代最早的一件,。這些文物隨后都送往河南省博物館(現河南博物院),。張逢酉一路押車,并在河南省博物館兩個月參與整理工作,。
1978年10月份,,丹江庫區(qū)水位又下降了,淅川考古人員和南陽地區(qū)文物隊的張逢酉,、黃運甫,、曹景祥、曹廣勛以及河南省博物館工作人員等,,抓緊對2號墓,、3號墓進行發(fā)掘。2號墓墓主身份的顯赫性很快凸顯出來,,從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上,,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專家郝本性考證出墓主人是楚國令尹“王子午”。這,,無疑令在場考古人驚喜不已,。
一座墓挖出三件國之重器
下寺2號墓距1號墓僅23米,形制大小基本相同,,墓口長9.1米、寬6.47米,、深3.88米,。2號墓處于整個墓地的中心,,專家推測其可能是主墓。
考古現場 張逢酉供圖
2號墓有盜洞,,盜洞挖出數件漢代鐵器,。但即使被多次盜掘,2號墓仍發(fā)掘出土包括禮器,、樂器,、車馬器、兵器,、玉飾等器物達6098件,。其中七個形制相同、大小遞減的青銅鼎更令人激動,,因其銘文均涉及“王子午”,。
“2號墓出土的禮器,每一件都有一百四五十斤重,,這七個大鼎即王子午鼎,,都是浮雕式的,非常壯觀,?!睆埛暧险f,“除了大鼎外,,還有一套王孫誥編鐘,,最大的164公斤,得我們三四個人一起抬,?!碑斎唬恢惯@些,,出土的還有一件極為重要的文物——云紋銅禁,。“云紋銅禁莊嚴瑰麗,,制造工藝巧奪天工,,它是我國首批64件禁止出國(境)展覽文物之一?!?/p>
王子午鼎出土現場 張逢酉供圖
有著如此壯觀的列鼎及其他陪葬物,,證明王子午不簡單。王子午字子庚,,春秋五霸之一并是“問鼎中原”的楚莊王的兒子,,楚共王的弟弟,初為楚國司馬,,后任令尹,。有意思的是,,王子午鼎寬體、束腰,、平底,,其“平底束腰”的形態(tài)印證了“楚王好細腰,宮中多餓死”的典故,,顯示了當時楚國貴族的審美情趣,。
稀世珍品透出楚文化的張揚自信
楚文化在先秦文化中獨樹一幟,青銅鑄造技術則是楚文化最獨特的一部分,,而云紋銅禁,,堪稱楚國青銅鑄造技術的巔峰之作?!秶覍毑亍分?,云紋銅禁一亮相,便以其巧奪天工的造型和精美氣魄讓觀眾嘆為觀止,。它以及王孫誥編鐘,、石排簫等國之瑰寶的出土,以鮮明的特色透出楚文化的張揚自信,。
云紋銅禁出土現場 張逢酉供圖
云紋銅禁長方形,,通高28.8厘米,長125.5厘米,,寬67.6厘米,,禁面四邊及四個側面由五層粗細不等的銅梗相互套結成透雕的云紋。禁身四周攀附12個立體龍形飾,,龍首,、龍尾作透雕裝飾,張口伸舌,,凹腰,,尾上卷,前爪攀附禁沿,,后爪緊抓禁外壁,。禁底有12個獸足,獸首飾高冠,,挺胸凹腰,,揚尾,前足前伸,,后足與尾呈管狀連接支撐器身,。
“云紋銅禁在墓中時已經碎裂,大家用幾條麻袋把它運了上來?!睆埛暧险f,。河南省博物館組織人手,經過3年多時間才將云紋銅禁修復完成,。銅禁是禮器,是盛放酒杯的案子,?!敖庇薪滹嬀浦猓菫榫竞笕艘韵?、商亡國為誡,,勿因嗜酒無度而誤國?!斑@個銅禁太珍貴了,!其整體用失蠟法鑄就。在它之前,,我國發(fā)現最早的失蠟法鑄件是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的銅盤尊,,而云紋銅禁的出土,將中國失蠟法鑄造工藝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100年,?!?/p>
艱苦條件下揭開一段恢宏歷史
考古一線,有驚喜不斷的收獲,,更有櫛風沐雨的辛苦,。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,物質匱乏,,考古發(fā)掘尤其不易,,但就在這艱難甚至吃不飽的條件下,考古人爭分奪秒發(fā)掘文物,,揭開一段恢宏歷史,。
“我們那時自己做飯吃,經常是苞谷糝,、紅薯,,有時上山采點兒蘑菇,因為怕中毒,,還用熱水焯焯,。”張逢酉說,,他們住的是破舊的帆布篷,,就搭在發(fā)掘的古墓葬旁,一刮風把帆布篷整個都掀起來,得幾個人拉著繩子固定,。下雨了到處是黃黏土,,大家都穿著膠鞋。即使如此,,看到出土的甬鐘上布滿“花紋”,,張逢酉仍十分激動,“這么好的字,!不弄下來可惜了,。”于是休息時間,,他就趴在地上,,一筆一畫地照著描,“我腰疼的毛病就是那時候落下的,?!?/p>
發(fā)掘地,住的是破帆布帳篷,,鋪的是苞谷稈,。 張逢酉供圖
考古發(fā)掘是野外作業(yè),下寺古墓葬群前不著村,、后不著店,,就在沒人煙的崗坡上,所以除了搶救發(fā)掘,,還有保護文物安全的任務,。白天還好些,到晚上更得繃緊一根弦,,“我們晚上輪流值班,,睡覺時帳篷里放著棍子,就怕盜墓賊來偷來搶,。有一次睡到半夜,,有人往女同志住的帳篷上扔石頭、磚頭,,把帳篷砸得乒乒乓乓,,男同志趕緊起來順著崗坡攆?!?/p>
發(fā)掘是分秒必爭地進行的,,1978年10月底下了一場大雨,眼瞅著水位呼呼漲起來,,大家趕緊清理發(fā)掘,,臉上、頭上、身上都是泥巴,,“晚一點又成水下文物了,,只能看到一片汪洋?!睆埛暧险f,。
整個丹江下面還有多少古墓葬?如今,,40多年前發(fā)掘子庚墓的下寺重沉湖底,,浩淼丹江的水世界,仍有諸多的歷史迷霧,,留于后人說。(南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萍)
(原載于2023年8月14日南陽日報客戶端)
來源:南陽日報客戶端
作者單位:南陽日報社
責任編輯:張瓊 李含笑 黃亮
地址:南陽市鼎盛大道369號(光武大橋南段向南980米路西)
官方網站
博物院微信號
知府衙門微信號
張衡博物館微信號